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思考(表2)

思想家

主张

思想家

主张

孔子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苏格拉底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还是美德的富有者,最后都必须是法律的服从者

孟子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柏拉图

人们必须为他们自己制定法律并在生活中遵循他们,否则他们会无异于最野蛮的野兽

荀子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亚里士多德

对已成立的法律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材料二从《五月花公约》到《联那条例》到179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都可以寻觅到美国人对“好政府”的渴望与珍视,诞生了以华盛顿为代表的早期“士绅政府”,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1529年杰克逊出任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转折点。美国政治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任选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现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加菲尔德总统未给竞选立功者分配满意职位而遇害事件直接导致了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颁布实施。该法案授权总统纽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建设从总体上乡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美国联邦政府治理腐败研究:从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视觉观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关于法律的主张,并分析形成这些主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官员选任的阶段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实践。

 

(1)主张:中国: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 西方: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 背景:中国:社会巨变,礼制崩解,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政治生话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智者运动推动理性思想发展),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2)特点:“绅士政府”阶段:依据法律民选产生.官员需德才兼备; “政党分赃制”阶段:党派竞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唯亲; “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 简评: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但是,由于美国政党竞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吻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 【解析】(1)第一小问,主张,依据材料一中西方思想家的主张可知,中国主张礼刑结合,以礼为主;人治优于法治。西方主张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应符合道德规范;法治优于人治。第二小问,时代背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中国面临社会巨变,礼制崩溃,需重建社会秩序;士阶层兴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生活中讲求功利忽视道德现象增多;良好的法治传统;思想解放,思想家对良好政体的探索。 (2)第一小问,阶段特点,依据材料二“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据对宪法的忠诚、道德高尚和能力超凡等条件任命的”可以得出“绅士阶段”依据法律民选官员,官员需德才兼备;“政党在大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民众政府模式,给更多的公民提供了参与政治的机会,但当‘政党分赃制’发展成为政府选任官员的主要形式时,美国官场出现腐败乱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政治现实”可以得出“政党分赃制”阶段党派竞选,选民范围扩大,任人唯亲;“该法案授权总统组成一个专门的道德委员会,负责制定委任联邦官员的程序规则,美国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从总体上步入正轨。此后随着《从政道德法》的颁布和联邦道德规范局的运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基层单位,从部门到专业学会以及企事业单位,道德法体系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起来”可以得出“文官政府”阶段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择优录取;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美国的道德立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进行监察,故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贪腐。但是由于美国政党竞选和经济利益的高度结合,道德立法不能防止诸如合法的软腐败;而且道德素质的提高最终取决于人的道德自觉,靠法治并不能完全解决政治伦理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羿《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是

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党的八大以后,针对自由市场明显活跃、出现“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一思想

A. 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    B. 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某些弊端

C. 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资本主义    D. 毛泽东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

 

查看答案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查看答案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材料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

A.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 意识到美国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

C. 欲建立他们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    D. 根据国际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目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