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
A. 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
C. 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与以选举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在雅典人的思想中,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分析里,选举所代表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贵族或精英政治,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这一平等原则在雅典政治生活中主要体现为
A.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B. 实行抽签和轮流执政
C. 定期召开公民大会
D. 全面推行陶片放逐法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宋初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后来实际上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明初,朝廷派官员分巡各省督理税粮等,称为巡抚,后实际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些变化说明了
A.地方势力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监察体制的完善 D.封建吏治的腐败
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唯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
C. 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