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广州起义爆发时,陈独秀认为“以群众力量扫荡国民党,夺取政权的时机尚未到”。中央则答复:“说某地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固然是错的,但是简单的说,以群众扫荡国民党而夺取政权的时机还未到,则亦有语病”。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无意改变当前形成的革命道路
B.坚持苏俄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C.无力控制中共内部的矛盾分歧
D.在民主革命初期极为保守的政治策略
某一时期,“武汉、长沙、广州的工人提出使企业倒闭的要求,工资加到骇人的程度,自动缩短工时到四小时以下,随便逮捕人。”梁启超评价:“放火容易救火难,党人们正不知何以善其后也。”下列口号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D. “向社会主义过渡”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B. 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C. 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启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时期历史现象的归纳,据此,可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英国责任内阁形成 B. 中华民国建立
C. 法国确立共和政体 D. 德国实现统一
有学者指出,自“光荣革命”至19世纪前30年代,“贵族控制了选举,选出贵族子弟或贵族的亲信出任议员,达到贵族控制下院的目的……而贵族自己则组成上院,再由上下两院组成政府。”由此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对英国政治的影响是
A. 打破贵族寡头政治 B. 形成代议制政府
C. 确立议会中心地位 D. 实现议员普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