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探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文化。特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从学习器物到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的过程)。 (2)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中国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作用下起步的(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外部动力),确实有一定的被动性。 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中国不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 “冲击——反应”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作用和中国的被动反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中国现代化,既要看到外部动力的冲击作用,又看到内部动力的决定性(主观能动性)。 【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可知,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的变化: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探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文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到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是从学习器物到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的过程。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分成三步:第一步亮明观点(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或态度),第二步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证(赞同材料观点的),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不赞同材料观点的),第三步通过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论证时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史论结合,有观点有论据有结论。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和扩张性;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和顽固性保守性,缺乏变革的内动力。中国近代每一次大的变革几乎都发生在西方侵华(冲击)后,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证明了“冲击—反应”模式。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派的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名师点睛】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查看答案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关于这些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有

A. 使用机器生产    B. 使用雇佣工人

C. 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    D.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查看答案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 镇压中国农民起义    B.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 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D. 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查看答案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 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