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关于这些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有
A. 使用机器生产 B. 使用雇佣工人
C. 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 D.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 镇压中国农民起义 B.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 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D. 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 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