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开创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计划经济委员会)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此规定
A. 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 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
C. 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D. 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
1961年12月,江苏省组建了负责大规模精减城镇人口和职工工作的“精减办公室”。至1962年7月,“精减办公室”共精减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30万人,减少城镇人口32.2万人。这说明
A. 江苏省工业产值严重下滑 B. 农村生产劳动力大幅减少
C. 全民所有制企业走向瓦解 D. 经济的发展重点有所转移
某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说:“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确有很大影响。但是,我们不可
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而应该努力改造自然,限制自然,利用自然,把提高粮食产量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变革的过程中,右倾保守思想是经常存在的,需要用很大的力量
同它进行斗争。”这表明当时
A. 忽视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B. “大跃进”运动已经开始
C. 右倾保守思想已十分严重 D. 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坚持
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统计表。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
A. 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 B.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C. 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 D. 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