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志》卷三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1)丝织业最发达;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多;有一定分工;技术水平高;出现雇佣关系;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2)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材料二:“匠有赏主,计日受值”。这里的机户(主)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匠)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之间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 1949 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 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查看答案

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这说明

A. 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 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C. 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 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越当时历史人物的估计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说:“五年计划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说明(  )

A. 计划经济可以缓解经济危机    B. 斯大林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

C. 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模式    D. 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充满希望

 

查看答案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 实施的条件    B. 所有制结构    C. 经济管理模式    D. 产品分配方案

 

查看答案

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动发展。被称为支持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