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 货物名称及输出国 | 价值(银元) | 提示说明 |
1781~1790年 | 中国茶叶 | 9600多万 |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 |
1781~1793年 | 英国呢绒等 | 1600多万 |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 |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自给自足特性使中国贸易出超
C. 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保持逆差 D. 英国尚未重视开拓中国的市场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
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
映出
A. 人治社会中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渴望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学水平提高
C. 市民阶层开始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D. 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已逐步确立
唐宋政府都试图维持“里坊制(以及相配套的夜禁制)”,一些正统的宋代士大夫也颇
怀念里坊制下的秩序。但最后政府只好顺应历史潮流,迁就现实,以新的坊厢制(—个
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街区)取代旧的里坊制(—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这表明
当时
A. 商品经济发展使抑商政策松动 B. 宋朝的封闭小区已经完全消失
C. 商品经济引发经济重心的转移 D. 统治者的意志决定了城市布局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 是开沟播种结合的耧车 B. 是可以调节深浅的曲辕犁
C. 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 D. 是不需人力而自转的筒车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
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 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 B. 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 D.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