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这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 淡化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 B. 面对共同军事威胁而加强合作
C. 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不满 D. 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
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平衡国民经济比例的需要 B. 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C. 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 D. 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影响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战役名 | 中方统计 | 日方统计 |
平型关战役 | 歼灭日军1000余人 | 亡167人,伤94人 |
武汉会战 |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
徐州会战 | 毙伤日军5万余人 | 伤亡3.2万余人 |
百团大战 |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 俘日军280余人、 伪军1.8万余人 | 亡302人,伤1719人, 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
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 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
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起止时间 | 1915—1918 | 1919—1922 | 1923—1926 |
“革命”出现的频度 | 0.78% | 2.45% | 25.14% |
A. 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 国民大革命推动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
转折点,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民
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是在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对民族工业限制有所松动 B. 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D. 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