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
A.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据记载,宋代一些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这反映了宋代
A. 绘画水平日趋下降 B. 市民文化日渐兴起
C. 经济题材画占主导 D. 画家多是经商的人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A.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 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 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 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 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 仅指儒家伦理
C. 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 源于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