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表明当时共产党人致力于
A. 将革命重心放在国民党统治区 B. 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C. 保卫和巩固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D. 改变国共两党力量悬殊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交
A. 是革命党人“因人立法”的产物 B. 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
C. 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 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
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
A. 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 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
C. 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 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
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子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
A. 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
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据记载,宋代一些画家“好画尘世人物,描绘民间货物经商”。这反映了宋代
A. 绘画水平日趋下降 B. 市民文化日渐兴起
C. 经济题材画占主导 D. 画家多是经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