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权力是政治的中心内容,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相伴相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二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和利用政府的权能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宪法不仅要完成对民族国家横向权力的划分,而且要完成对民族国家纵向权力的划分。中央与地方同时分权与制衡,防止国家权力集中到任何一个群体,有利于防止专断独裁。通过……授权有限政府之职能,宪法起草者们确信减少了政府脱离人民控制的机会。
                                    ——《美国宪法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之浅析》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

(3)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特点: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效果有限; (2)实践: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彼此分立,相互制约;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 (3)不同: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实际效能有限;美国权力制衡有效地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 【解析】(1)在中国“古已有之”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指的是权力监督的历史久远,历史悠久;材料一中的西周的“三监”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西汉的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权力监督的形式多样和相关监察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材料一中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还包括效果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明确材料二中宪法理念指的是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和均衡。所以,美国是如何实践材料二中宪法理念的,主要是回答出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将国家主权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两党轮流执政即可。 (3)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与近代美国权力制衡在实际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是回答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效果不大,而近代美国权力制衡的效果则非常好;原因,重点从二者不同的政治体制来回答出“实际效果上的不同”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8年11月底,一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

梁启超在蒋百里等人陪同下前往欧洲考察,后写下《欧游心影录》一书,记录了他在欧洲所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了罗针的海船,遇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材料二  第二件也因为正在做正义人道的外交梦。以为这次和会。真是要把全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根本改造,立个永久和平的基础。想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伸诉伸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

材料三  中国人最喜欢换招牌。抄几条宪法,算立宪。改一个年号,便算共和。至于政治社会的内容,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全社会人心都陷人怀疑沉闷畏惧之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激派政府”进行的革命“历史价值”何在。

(2)材料二中“如今外交是完全失望了”指什么?这次“外交失望”直接引发了什么运动?有何重大影响?

(3)根据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状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论证

 

查看答案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

A.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

C.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查看答案

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

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

B.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

C.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

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