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C. 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农民的实际负担,并不等同于政府的赋税征课额,历史上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这一弊病根源于
A. 专制王权之下法治精神的匮乏
B. 农耕经济时代小农经济的脆弱
C. 农业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理念
D. 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 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 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最下者与之争(与民争利)。”下列政策体现“与之争”的是( )
①“工商食官” ②盐铁官营 ③均田制 ④市易法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