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A.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A. 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B. 在瓷器店看到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
C. 一些贵族官僚到柜坊储存金银财物 D. 长安城中坊与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约经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国内石油产量迅速增加,并以低廉的价格向欧洲市场销售,展开与西方石油财团争夺国际石油市场控制权的斗争。面对苏联的攻势,美国人意识到,石油不仅代表着经济利益,也意味着一种“控制”和“支配”他国的权力。美国加决对“大石油中东”范围内的北非等新兴产油区的投资力度,以抢占先机。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在阿尔及利亚取得了石油租让地,在利比亚找到大型油田。由于美国石油资本的大量介入,到1963年,非洲最大的产油国由利比亚变成了阿尔及利亚。1973年,美国负责近东和东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西斯科公开宣扬:“美国在波斯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鼓励这个地区的友好国家对这个地区的集体安全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之后,美国大力扶持沙特和伊朗,增强其军事力量,使之成为遏制苏联南下的前哨。
——摘编自舒先林《冷战时期美苏博弃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美苏中东石油博弈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苏博弈中东石油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欣早在1917-1933年就帮助奠定了后来冷战和遏制苏联的政策基础。虽然没有军事对抗、武装对峙和军备竞赛,但一些基本要素已经存在:猜疑、误解、反感、畏惧等。……美国政府本来可以通过许诺提供美元和外交承认的计划防止苏维埃政府在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和约,从而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但威尔逊和蓝欣却因基本要素的存在对该计划“关上了大门”。
——据[美]戴维斯、特兰尼《第一次冷战》
材料二 在苏美建交的问题上,苏联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明确的,即愿意在不干涉内政和解决债务问题的基础上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迟至1933年,罗斯福建议苏联派代表前往华盛顿就建交问题直接进行谈判。苏美两国主要围绕着两国债务问题展开。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苏美两国达成有利于苏联的相关协议,并于1933年1 1月16日正式建交。
——据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对苏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美建交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