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 “雾都”“阴霾”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68年修正《清洁空气法》;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
——以上材料摘编自《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雾霾的主要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雾霾的主要手段。
《现代汉语词典》 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行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A. 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 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 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
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据统计,苏联“十五”( 1976一1980年)计划期间农业平均产值比“七五”( 1961一1965年)计划期间增长50%。这表明
A.勃列日涅夫对农业给予一定重视 B.当时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D.加速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只有农村居民流入城市,只有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混合和融合起来,才能使农村居民摆脱孤立无援的地位。”苏俄的下列措施中最有助于实现这一点的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建立集体农庄
C. 固定粮食税 D. 允许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