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A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且分封制后期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排除。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材料未涉及,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6年内塔尼亚胡执政后,以色列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2000年7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沙龙政府上台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张淑清《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达成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双方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的原因。(8分)

 

查看答案

(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12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2分)

 

查看答案

美国曾经大规模地深度卷入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也曾为中东和平做过不少努力。由此可见,美国制定海外战略的实质是(   )

A. 努力建立单极化世界

B. 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霸权地位

C. 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

D. 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