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全国所有地区都设置了行省
著名历史家钱穆在其史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 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 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 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这反映了( )
A、上古天神名号的来历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的来历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的来历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的来历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打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宗法制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