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对外贸易的活跃 D. 商人地位的提高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 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指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地方自治的市镇
C.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 沿街开铺的街市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 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 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 劳动力的商品化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规模和数量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段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 东汉 B. 曹魏
C. 唐朝 D. 北宋
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D.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