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面对国际货币关系领域的自由放任与国际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学家》杂志指出:“迫切需要货币方面的国际协议。”此后建立了
A. 雅尔塔体系 B.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欧洲共同体 D. 布雷顿森林体系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材料中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A.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灼速发展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
该材料所描述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
A. 余粮收集制 B. 实行粮食税 C. 建立集体农庄 D. 实行义务交售制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本质上“新”在
A. 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 征收固定粮食税
C.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 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