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者把苏联(俄)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斯大林模式确立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 )
A. 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
C.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D. 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发展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经济改革是否符合国情 B.土地所有制的不同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否 D.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