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中期以后,源于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籍贯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这反映出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地域观念的影响消失
C. 宗族与政权再度重合 D. 分封制走向历史终结
《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反映了
A. 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 儒家思想在古代成为主流
C. 古代政治思想相互融合 D. 文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
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铸刻在青铜鼎上;公元前449年,古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刻写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 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 中西方很早就有法治文明交流
C. 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D. 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
2017年6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丁酉)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隆重举行。这一仪式
A. 彰显人文始祖的历史功绩
B. 推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C. 提高甘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
D. 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
全球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
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
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
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2)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材料三: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并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立足点。
材料四: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4)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和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摘编自《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到1957年,中央各部直接管理的工业企业,从1953年的2800多个增加到9300多个,中央下达给工业企业的指标有: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职工总数、工资总额、劳动生产率、利润等12个指标。企业利润和拆旧基金全部上缴国家,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费用由国家拨款解决。
——摘自《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概括这种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