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到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交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大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3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材料表明
A. 对国际局势的正确判断是促进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
B. 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判断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C. 对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的调整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D.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伟大决策促进了城市化和改变工业布局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通军报为笫—要务,而其本則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宜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亊业
A. 引进西方电讯技术
B. 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C. 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 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
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A. 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 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 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 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根据民国惯例,募集社会捐赠救灾恤难的途径主要有:政府公务员薪金扣减充作赈捐,向中外各团体及个人募捐等。1913年民国政府规定:“凡捐款逾一万圆或募捐逾五万圆以上者给特别奖章,凡捐款逾五千圆或苏捐逾三万圆以上者给一等奖章……凡应给娠抚奖章者随给执照以资证明”。这说明
A. 以工代赈举措具有时代特色 B. 赈灾政策长期持续实效显著
C. 救灾资金中社会捐赠比重大 D. 政府发挥调配社会资源功能
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抵制使英国商品滞销 B. 中同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C. 机器生产优于传统的手工生产 D.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