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可见,“庭院经济”

A. 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    B. 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

C. 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    D. 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

 

C 【解析】材料中提到粮食、桑麻、蔬果、牲畜等方面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体系体现了经营种类的多样。“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指的是,一个家庭自身完成以上种种生产,其各种所需即可满足,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本题与缓解贫困、市场化和发家致富均无关系,排除ABD。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 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 原始农业出现    D. 个体小农经济出现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面对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张謇主张从底层做起搞地方自治,认为救国应以兴办实业和教育为基础,逐步达到地方自治,并在其家乡江苏南通付诸实践。自张謇于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一个以机器纺织为龙头的南通近代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不仅养活了数十万人,而且将南通带入近代工业先进的行列;为提高民众素养,他陆续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此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共36所学校逐一创办;为缓和社会矛盾,他兴办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包括养老院、育婴堂、济良所、戒毒所、贫民工场、游民工厂、栖流所等无所不包;同时为了移风易俗,他还创办了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阅报社、妇女宣讲会、通俗教育社、公园等社会文化实业。这一别具特色的社会改革方案被后人誉为“南通式自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时的南通以“新”、“模范”、“现代”闻名于世、影响甚巨。

——据王敦琴《传统与现代:张謇经济思想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所实践倡导的“南通式自治模式”的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謇的“南通式自治模式”。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牧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削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教育大事记

    年代

                     大事记

1952年

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重工轻理,取消不少学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学科。

1958年

全国高校从1957年的229所增加到23500所。

1966年

高校停止招生,大批青年上山下乡。

1977年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96年

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1999年

当年招生人数增加到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47.4%,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

2000年

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半公半民(如独立学院)三种方式并存的局面,从而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