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A. “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提出“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在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这反映了蒋介石
A.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 B. 一面交涉,一面抵抗
C. 假和平,真抗日 D. 出卖主权,妥协投降
1861年,天津洋布价格“仅土布价钱的一半”,但是它只是使“直隶和邻省的城市和集镇的人民因洋布较土布便宜而买洋布”,而广大的“农村人民仍然爱好他们自己织的土布”,这表明
A. 洋布较土布物美价廉 B. 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
C. 农村地区小农经济具有稳固性 D. 列强的侵略还没有渗入内地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这一举措有助于
A. 国民革命的胜利 B. 缓和阶级矛盾
C. 巩固红色政权 D. 团结全民族抗战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 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 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 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 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 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