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贵族首先不妥协,接着所有的派别都不妥协。但法国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没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没有能到预定的目标。结果,经过拿破仑的个人独裁,又回到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后来,法国陆续采用一系列的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包括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每一次革命中又有好多次晓得革命或暴力夺权事件。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也就是19世纪70年代中叶,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 观点一:妥协是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政治智慧之一。(或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表现为:1660-1688年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为稳定政治局面,保障资产阶级利益,议会请回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查理二世也表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由于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迎来了威廉和玛丽;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保留了国王,但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利。 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北洋军同南方革命军作战,同时,革命派内部由于混进了旧官僚和立宪派,革命意志薄弱,希望通过谈判解决政治问题,孙中山也表示,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就让位于袁世凯,而袁世凯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谈判,为此进行南北议和。根据议和内容,袁世凯成功迫使清宣统皇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所以,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双方妥协的结果。 观点二: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具有长期、反复、曲折性。(西方民主政治是“暴力”与“妥协”的融合体。)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改良派、革命派与激进派的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略) 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先是运用“暴力”的方式,推翻了专制王权,处死国王,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克伦威尔建立了独裁统治,引发政局动荡,议会不得不重新迎回国王。之后颁布的《权利法案》是国王与议会妥协的结果,英国从此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观点三:妥协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完善。(论证略) 【解析】根据材料一“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材料二“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概括出材料的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围绕观点进行论证,要有层次,论据至少不得少于两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亚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    B. 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 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    D. 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查看答案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查看答案

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①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②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③梁启超希望我国从西方得到借鉴

④“凡百举措”是指清末预备立宪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 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 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 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 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