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这说明
A. 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 B. 重视海防理念受到普遍响应
C. 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 D. 清朝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是
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
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党的八大以后,针对自由市场明显活跃、出现“地下工厂”和“地下商店”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一思想
A. 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化 B. 意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某些弊端
C. 毛泽东主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资本主义 D. 毛泽东纠正经济上的左倾错误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A. 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 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 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 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