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1月28日故宫太和殿举行阅兵庆祝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1月28日故宫太和殿举行阅兵庆祝一战胜利

材料二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列位要晓得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强权呢?简单说起来,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倚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12月22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参战时间及政府名称。说出太和殿的用途及建筑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一战期间中国为追求“公理”所做的努力。并结合巴黎和会的相关史实,简述“公理”是否实现?

 

(1)参战时间:1917年;政府名称:北洋政府;太和殿用途:举行重大活动典礼(或每年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及登基即位、命将出征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隆重典礼)建筑特点: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 (2)公理努力:向同盟国宣战,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服役。是否实现:没有,巴黎和会上,在英法美等国的操纵和日本的威胁下,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参战指的是参加一战,时间是1917年,参战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这是基本的识记点。太和殿的用途主要突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即可。而建筑特点主要从规模、气势、装饰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2)一战期间中国为追求“公理”所做的努力主要突出参加一站即可,例如,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服役。由于中国是弱国所以“公理”是否实现,即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是失败的,并且还引发了五四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A. 领导阶级    B. 革命主力    C. 革命任务    D. 革命背景

 

查看答案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查看答案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查看答案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查看答案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这说明

A. 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    B. 重视海防理念受到普遍响应

C. 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    D. 清朝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