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下列属于“第二次反思”结果的是
A. 联俄联共 B. 中体西用 C. 变法维新 D. 革命图存
下图是民国元年九月的一幅政治漫画,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的政治状况没有改变
B. 革命前景不容乐观
C. “有功者”是国民党
D. 革命后缺少宪法所致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批准成立的总理衙门“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这说明总理衙门
A. 主要负责外交和通商事务 B. 推动了中国政治变革
C. 是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 D. 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
有人说:“对于两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这里的“历史坏境”主要是指
A. 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增长 B. 满汉官僚矛盾尖锐
C. 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D.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 两者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C. 两者观点有一个是错误的
D. 黄宗羲主张以法治国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作者认为朱熹主张理学
A. 世俗化和普及化 B. 政治化和主流化
C. 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哲学化和思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