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办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替外国商人服务的中间人或经理人,与各级政府和外洋势力有着密切联系。1869年天津英国领事的报告中提到“发展贸易,除了自然的与政治的阻力外,买办是仅次于二者的最大阻力。”该报告表明
A. 买办制度给外商带来巨大利益 B. 原有买办制度己不适应外商需要
C. 买办逐渐脱离了与外商的联系 D. 外商与买办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
晚清官员卞宝第认为,“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满山遍野,愈种愈多。……等良田于硗确(把良田当成用于种茶的山地),置耕织为缓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 外商操纵市场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C. 洋商收购茶叶引起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 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基本瓦解
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据此可知
A. 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 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 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A.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司马迁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 《史记》开创了经济史叙事的先例 B. 司马迁肯定了逐利行为道义上的正当性
C. 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政策的合理性 D. 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环境逐渐恶化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