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C 【解析】试题分析: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消灭个体劳动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发展集体农庄,由个体分散的土地到集中大规模农庄,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选C;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本意,如果是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其认识背景应该是当时苏联面临的严峻国际局势,即被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以及本国工业和经济水平的落后;B和D的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差甚远,材料是要说明发展工业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的,在实践中的体现是采取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显然B、D不合题意要求。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形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该学者对苏联制度的评价

A. 强调了工业化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影响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D. 较客观地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查看答案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 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 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农业集体化

C. 战时共产主义    D. 三大改造

 

查看答案

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入 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 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 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

A. 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    B. 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

C. 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    D. 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