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紊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己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报告

(l)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异军的作用: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企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说明的问题: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根据中国经济基础差、劳动力充足等国情,选择符合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而且新中国成立前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从材料时间“1958年”可知考查的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从材料中推断出两支突起的“异军”是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回答二者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即可。 (4)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总路线、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等若干个阶段,再加以概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一般性原则: 要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材料整体要求。正确解题分四步: 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这样做的作用是使考生对题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提高解题效率。第二步,读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绝不能遗漏,以便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对与设问有关的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对有关材料进行重点阅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确定材料中与设问有关的基本史实、基本观点。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的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第四步,提炼答案。材料解析题答案有个基本原则,即论从材料中出。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后得出的,有些题目还需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的认识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根据材料提供的中心课题,结合时政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在作答时,考生还需注意概念正确,史论结合。另外:对图表型材料解析题,要对材料中图表数据进行分析,要分析图表数据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空间、性质,根据涉及的时间、国家和地区和性质,折射教材内容,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方法;实行粮食税,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发展小工业。流转就是自由贸易……

——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经济指导思想的不同。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交流对世界联系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直行铭文夔凤镜

中亚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出土。据考证,大致相同的铜镜,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曾有出土。

图二 鎏金镶嵌兽形砚盒

江苏徐州东汉墓出土。铜砚盒通体鎏金,镶嵌有产自意大利等地的红珊瑚、绿松石,工艺极为精湛。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2)写出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诞生”的历史事件名称。(1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材料三

汽油机

光纤通讯

电动机

火车

蒸汽机

计算机

电子

邮件

无线

电报

飞机

通信

卫星

移动

电话

轮船

 

(3)阅读上表,从“科技与世界联系加强”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主题:信息技术加强世界联系

关键词:计算机、光纤通讯、通信卫星

补充:互联网

 

查看答案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人说:“美国打了个喷嚏,欧洲就要感冒,亚洲就得了肺炎,而非洲的肺结核就更严重了。”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当前(  )

A. 美国是超级大国    B. 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愈加深远

C. 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D.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本土化

 

查看答案

表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C.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D. 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查看答案

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该组织是(  )

A. 东南亚国家联盟    B. 欧洲联盟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