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

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

A. 垄断城市商业贸易

B.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 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D. 征税补充军费开支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信息“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说明,明初此举的意图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买卖,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政府垄断城市商业,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重农,故B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查看答案

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据此可知

A. 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 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

C. 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    D. 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

 

查看答案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认识,下列选项史实、推论一致的是

A. 史实:分封国的主要区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

推论:成康分封带有遏制商族残余势力,统治殷商遗民的目的

B. 史实:诸侯带领周王所授之民向东迁徙,与当地原居民杂糅,初步打破了邦族界限

推论: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转变

C. 史实: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推论:秦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再无分封制

D. 史实: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徭役、再分封

推论:西周政治带有一定的民主性

 

查看答案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材料二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领袖胡适(1891-1962)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之中,针对各地杂志报章上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的争论,分析并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而他认为“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为过去,没人主张了。但所谓折衷,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摘编自方克立、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劝学篇》中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之洞、胡适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