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材料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唐

高层政区

州(东汉)

 

布政使司(省)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Ⅰ》、《历史必修Ⅰ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

(2)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结合所学,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

(3)综上,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周:分封制;秦:郡县制。(2分)原因: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形成。(3分) (2)省或行省(1分)。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3)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2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一中涉及到的秦朝地方政治制度是郡县制、周代的是分封制。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很多,但是郡县制在制度上更加先进,它使皇帝可以对地方直接的管辖,有助于中央集权,也是“使后无战攻之患”的原因。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关于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就是行省制,因此空白处填写的就是行省。行省制度主要是由于元朝广大的领土难以管理,为了利于控制才建立的。它的作用在教材中有明确的表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关于中国古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我们要说这对矛盾一直存在到元朝,行省制的确立之后这种矛盾基本解决。总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被削弱,中央权力加强。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加试题】纵观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抓住了四次重大的战略机遇(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第一次

毛泽东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第二次

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决定实现中美建交

第三次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第四次

2001年江泽民决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第一次促使美国宣布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B. 第二次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C. 第三次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

D. 第四次使中国走出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查看答案

【加试题】《剑桥中华民国史》载(辛亥)革命后10年,在(20世纪)20年代初,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是(    )

A.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毫无作用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快程度高

D. 一战是造成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加试题】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由此可见

A. 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 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 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 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查看答案

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

A. 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 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 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 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查看答案

【加试题】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