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君则威。”

——引自《商君书》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舍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

(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观点: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轻罪重罚;重视所有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 (2)利: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弊: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3)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本问解答的关键是概括材料信息。“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概括得出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概括得出轻罪重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概括得出重视所有权;“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概括得出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概括得出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 第(2)问,本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对商鞅思想的评价,从利弊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利: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弊: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等。 第(3)问,对材料二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某些事物源出中国,中国学习这些事物乃是恢复旧物,不是学习西方。19世纪6090年代,此种说法最为盛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辟四门以开议院。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年)

材料二:彼欲广孔教之范围也,于是取近世之新学新理以缘附之,曰某某者孔子所已知也,某某者孔子所曾言也。……故吾最恶乎舞文贱儒,动以西学缘附中学者,以其名为开新,实则保守,煽思想界之奴性而滋益之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材料三:《孔子改制考》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把“六经”说成是孔子“托古改制”范本。这样康有为用以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不但没有违背孔子的遗教,而且是孔子改革思想的真正继承者。经过康有为的装扮,孔子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以此来抵制封建顽固派对变法维新的阻挠和压力。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孔子的政治理想,分析材料一中康有为的看法是否得当。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是如何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

(3)综合本题所有线索,评价“西学中源说”。

 

查看答案

1876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变化主要在于(  )

A. 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查看答案

造成下图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与蒸汽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战争的取胜

B. 1889年宪法的颁布

C. “殖产兴业的政策

D. 军事工业的刺激

 

查看答案

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特点是(  )

A. 由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和领导

B. 都采用暴力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C. 都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D. 都采用高明的外交手段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A.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 “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 “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 “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