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B. 民族危机的加剧
C. 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 D.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唤醒”的主要表现是( )
A. 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自强
B. 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改良运动兴起
C. 资产阶级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D. 认识到日本先进,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 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 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 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 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 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 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 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
A. 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 变更国体的主张 D. 大兴民权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