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提到:“全球化”这个词在上世纪90年代,被看作精英对穷人的剥削。到21世纪以后,“全球化”开始带有半积极性的意味。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认为,对于“全球化”,既不需要对抗,也不需要叫好。”材料表明
A. 全球化消除了文明对抗
B. 全球化在2007年金融危机后加强
C. 对全球化关注日益淡泊
D. 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程度逐渐深入
图示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
B. 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C. 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D. 苏联经济模式固化影响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20世纪前期苏联描绘纺织女工的一张海报。该海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 苏联工业化建设中轻工业得到发展
B. 工业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斯大林实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D.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
A.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 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使美国逐步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 D.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劫富济贫”,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削峰填谷”,缩小了贫富差距
C. “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 “扶危济困”,扩大了社会消费
【加试题】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从1983年起英国经济情况好转,到1988年达到正常水平。对以上改革措施解释全面准确的是
A. 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 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经济中的“滞胀”现象
C. 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D. 通过私有化政策剌激资本家进行大规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