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文帝五年(-175年)贾谊指出,国家掌握货币“钱轻(购买力低)则以术敛之,重(...

汉文帝五年(-175年)贾谊指出,国家掌握货币钱轻(购买力低)则以术敛之,重(购买力高)则以术散之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有余)“……官富实而末民(工商业经营者)困。贾谊的论述,说明(   )

A. 政府既抑商又利用商业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政府通过重农抑商政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 政府鼓励商业流通收取商业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钱轻(购买力低)则以术敛之,重(购买力高)则以术散之”,“以临万货,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有余)”, “……官富实而末民(工商业经营者)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政府既抑商又利用商业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艺水平高的原因有(   )

资金雄厚  实行规模经营  工匠富有经验   市场竞争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该图是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牛耕图》邮票,它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汉代农业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更利于调节耕作深度

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 中国传统播种技术基本定型

 

查看答案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 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 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 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 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7年5月4日至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等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来自全球的4000余名记者报道此次论坛。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示意图如下: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织品在欧洲享有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将中国的丝织品当作珍贵物品,称中国为“丝国”;当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中国丝袍成为罗马上层的社会风尚.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朝时,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四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一带一路”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请写出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

(2)根据材料二、三,试分别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及欧洲“商业革命”内涵的体现?

(3)根据材料四,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出于对祖先基业的敬畏,惧怕史官在史书中的“无隐无讳,直书史实”,使统治者注重自身言行;在未形成监察制度的西周至春秋,民众谤议君王被认为是正当合法的政治监督形式,周厉王就因为“止谤”被国人赶出都城。发展至战国,社会政治方面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大多采用“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的方式;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也随之滋长,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等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制。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形成了哪两大监察体系,并比较其异同。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