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答案】(1)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行政机构,裁汰冗员。

意图:选拔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促进民族工业;提高行政效率。

(2)教训: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打击面过宽,不能树敌过多;要警惕改革中的投机者,要警惕党派之争。

(3)尽量用第一手材料:孤证不立;全方位搜集材料。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即可归纳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第二小问主要意图,根据根据第一小问的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从选拨人才、减少财政支出、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作答。

(2)本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改革的措施方面应做到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减少阻力、同时应该增强自身实力;根据材料“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可知改革应该警惕投机分子,警惕党派之争。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历史研究客观公正,主要做到历史研究的史料应是第一手资料、同时要寻找多方史料、全面论证,注意孤证不立。

整体分析:本题以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戊戌变法的措施及其经验教训以及史料研究等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研究的能力。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思想解放。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中学联盟]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德法并重。 (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可归纳为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根据材料“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可可归纳为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第二小问品质,根据材料“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可知康熙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反思。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可从规范伦理道德、文化控制、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等方面概括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第二小问总结分析材料信息可知其治国理念是德法并用。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可知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起因,根据材料“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可从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等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后果,关于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后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灾难和社会性质变化等方面思考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起因,根据材料“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即可概括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材料“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可知强调鸦片战争使中国肩负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角度不同,根据第(1)(2)小问的相关内容可知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方面进行分析,而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可知他们都是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word】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第二,调整行政机构。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查看答案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

弊端:美国总统选举耗费大量的时间。

(2)理由: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力。

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进步: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

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

【解析】第一问的办法从“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由“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可以分析出美国总统耗费时间。

第一问结合“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角度概括。第二问由“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从和平、渐进和艰难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3)第一问由“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从选举方式和获得的权力两个角度进行归纳。第二问由“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概括即可。第三问结合材料从选举权的发展和存在的局限两个角度分析。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word】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答案】(1)变化:从单纯地方官举孝廉到孝廉仅成为参政入仕的资格;增加考试环节;选举或考试都分区定额,按地区人口比例推选。

不同:注重门第。

(2)特征:单科走向多科,分科设目,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严谨公平,择优录取;由全国统一卷到南北分卷,兼顾地域平衡;考试形式和内容逐步僵化,最终被废除;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紧扣“魏晋”“汉代”等信息,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是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汉朝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和才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材料二科举制的大事年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考试的课量、考试方式、科举制的演变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综合上述史料分析,可以从古代中国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逐渐完善,人才选拔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动当中。

——摘编自[英]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

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

——摘编自武寅等著《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请回答:

(1)结合英国责任内阁制,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据材料一,密尔认为美国总统选举有何弊端?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地理区域长江沿岸进行判断。虎门销烟发生于广东,义和团运动发生于北方,都与长江沿岸不符,故不选AC。长江航行开放发生于辛亥革命之前,不选D。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利于英国在这一地区扩张利益,所以英国内阁要镇压叛乱。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英国扩张商业的障碍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word】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查看答案

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