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鸦片战争前后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关知识的识记。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题文“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反映了这种变化。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 【名师点睛】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 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 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 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 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查看答案

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 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B. 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 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D. 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查看答案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基于这种认识,新中国领导集体实行

A. 新经济政策    B. 人民公社化

C. 社会主义改造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查看答案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A. 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戊戌变法允许民间办报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 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 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 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