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期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

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期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

A. 西汉的选官标准已发生变革    B. 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

C. 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    D. 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

 

C 【解析】据材料“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存在弊端,如沽名钓誉、权贵垄断,引发风气日坏,故C选项正确;西汉的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没有发生变化,故A选项错误;察举制的作用有双重性,不能只强调引发政治腐败,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秦汉时期选官渠道多样化,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察举制的评价问题,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对于文言文材料,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从语文的学科角度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 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查看答案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严格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材料中的“地主”和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A. 拥有世袭统治权

B. 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 尊重上级的权威

D. 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查看答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晋国任用楚国出奔者王孙启、析公、雍子、子灵等,借这些贵族的知识和才能,“以害楚国”。如城濮之战,王孙启“为先轸谋之,大败楚师”。出奔和“楚才晋用”现象表明当时

A. 政治观念开放,君臣关系尚未固化    B. 分封制瓦解,君权的“沉降”

C. 贵族政治消亡,“尚贤”观念出现    D. 士阶层崛起,道德意识淡薄

 

查看答案

据《国语·周语》记载,周宣王曾强立鲁武公的少子为嗣君,宣王起兵伐鲁,废嫡而立庶。这一事件说明

A. 嫡长子继承制日渐制度化    B. 分封制受到重大冲击

C. 天子有权干涉诸侯的废立    D. 中央集权制已现雏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