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1)相同:商品经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民国的电气化、大型建筑物等);社会等级结构变动导致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城市功能的变化,政治功能减弱,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城市文化发展等。 不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 原因: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而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 (2)平等的观念,如城墙拆除,城乡的差距被缩小;公共的观念,如许多公共建筑的建成,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时间的观念,如照明街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规律;休闲的观念,如公园、电影院的出现,人们有了更丰富的娱乐节目;市场的观念,如百货公司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购物的场所;民主的观念,如大型广场的出现,人们增加了交流互动的空间;运动的观念,如体育场的出现;卫生的观念,如柏油路的建成,避免了城市尘土飞扬;美化的观念,如城市植树;读书的观念,如图书馆的出现;协商的观念,如礼堂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商议讨论事情等。(回答出其中三方面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结构变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相比明清时期,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也都存在,不同点是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推动变化的力量是不同的,一个是内部自发产生的,一个是外部因素诱导的。 (2)从城墙被拆除可以看出平等的观念;从公共建筑的建成可以看出公共的观念和公共意识;从照明街灯的出现可以看出时间的观念发生变化;从公园、电影院的出现可以看出休闲的观念;从百货公司的出现可以看出市场的观念;从大型广场的出现可以看出民主的观念;从体育场的出现可以看出运动的观念……这些变化可以从材料列举的事件上一一分析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俄国是一战的参战国,但在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渐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受到一战的影响但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比较美英两国1930年和1938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排除A项;德日均是一战的参战国,德国受一战的影响较明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不能反映法国受二战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史实,从时间信息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以此确定答案。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查看答案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大西洋宪章》    C. 《非战公约》    D.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它提出了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和平进步民主的目标;根据材料中的“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可知,这份文献是《大西洋宪章》。故本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共产主义”不可能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末”“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它的签订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故B项正确;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慕尼黑阴谋,是西方大国而非材料中“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故C项错误;不久,德国发动了苏德战争,没有“长期和平”,故D项错误。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大西洋宪章》    C. 《非战公约》    D. 《开罗宣言》

 

查看答案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慕尼黑阴谋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答案】C

【解析】由“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判断,演讲针对的是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作为交换德国向苏联进攻的条件。历史上把这种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企图引开祸水的做法称为“慕尼黑阴谋”。故C正确。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时间从1936年7月到1939年4月,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故ABD时间不符合,排除。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难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针对20世纪30年代末的某国际事件,有学者评论说,势不两立的共产主义与纳粹主义却因为各自的国家利益而达成了一致协议。这一事件

A. 指《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署    B. 使“纳粹主义”避免了两线作战

C. 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D. 确保“共产主义”国家长期和平

 

查看答案

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B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C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938年10月,丘吉尔在下院的一次演说中指出:“我们未经战争就遭到了一次可耻的失败……此地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被分割,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将使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无力……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丘吉尔的演说针对的是

A.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B. 西班牙内战

C. 慕尼黑阴谋    D. 德国吞并奥地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