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

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商品交换场所的理解。宋代以前,城市的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分离,按时开市、闭市,所以东汉的长安“九市”属于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故B项正确。草市和夜市在这个时期还没出现,城市也多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故A、C、D三项说法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时间“东汉”,结合所学知识秦汉至隋唐时期,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这时期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材料反映了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规范营业时间和区域,“九市”是指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民谣: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谣反映中国古代(  )

A. 小农经济的依赖性    B.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的优越性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答案】(1)相同:商品经济发展;新技术的出现(如明清印刷技术,民国的电气化、大型建筑物等);社会等级结构变动导致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城市功能的变化,政治功能减弱,经济和文化功能加强;城市文化发展等。

不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

原因:明清城市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结果,而晚清民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

(2)平等的观念,如城墙拆除,城乡的差距被缩小;公共的观念,如许多公共建筑的建成,人们的公共意识会增强;时间的观念,如照明街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规律;休闲的观念,如公园、电影院的出现,人们有了更丰富的娱乐节目;市场的观念,如百货公司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购物的场所;民主的观念,如大型广场的出现,人们增加了交流互动的空间;运动的观念,如体育场的出现;卫生的观念,如柏油路的建成,避免了城市尘土飞扬;美化的观念,如城市植树;读书的观念,如图书馆的出现;协商的观念,如礼堂的出现有助于人们商议讨论事情等。(回答出其中三方面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新技术的出现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结构变动,推动了城市的发展相比明清时期,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也都存在,不同点是晚清民国时期城市结构和面貌的改变更大,如城墙被拆掉,城市重新规划,出现许多新型的建筑物等;城市为普通民众提供的公共空间更加丰富等。究其原因是因为推动变化的力量是不同的,一个是内部自发产生的,一个是外部因素诱导的。

(2)从城墙被拆除可以看出平等的观念从公共建筑的建成可以看出公共的观念和公共意识;从照明街灯的出现可以看出时间的观念发生变化;从公园、电影院的出现可以看出休闲的观念;从百货公司的出现可以看出市场的观念;从大型广场的出现可以看出民主的观念;从体育场的出现可以看出运动的观念……这些变化可以从材料列举的事件上一一分析得出。

【题型】连线题
【适用】较难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公民观内涵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近代公民观形成的深远影响。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培养新国民与西方的差距,并分析胡适系列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云南省玉溪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历史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明清城市奢靡之风。这股风气先由城市传到市镇,再影响到周围的农村。而且奢靡消费风气波及到社会下层,使过去官方所订立的身份等级制度崩解。人民对城市的观念亦有改变,不再把城市当成权威所在地而视为畏途。城市文化也在这时有了进步,尤其是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出版事业及新闻传播工具的多元化。小说的普及流传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而且在城市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戏班。

——摘编自巫仁恕《激变良民——传统中国城市群众集体行动之分析》

材料二清朝末年(新政时期)至解放期间,中国城市改造体现在诸多方面:城墙被拆掉,商业利益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城墙提供的安全感和威严性;街道被拓宽拉直,并铺设成柏油路,设置照明街灯,植树也成为建设“花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和体育场等新的公共空间的开辟,最明显的是,天安门被改造成一个公共广场;图书馆、礼堂、电影院和百货公司等新式建筑物的出现,促进了新形式的人际交往和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摘编自周锡瑞《重塑中国城市——城市空间和大众文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和晚清民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异同,并指出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答案】C

【解析】俄国是一战的参战国,但在十月革命后,苏联逐渐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受到一战的影响但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故答案为C项。比较美英两国1930年和1938年的钢铁产量可知,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产量下降,排除A项;德日均是一战的参战国,德国受一战的影响较明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二战时期的数据,不能反映法国受二战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一方面要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联系史实,从时间信息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以此确定答案。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查看答案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A. 《联合国家宣言》    B. 《大西洋宪章》    C. 《非战公约》    D.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大西洋宪章》是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的联合宣言。它提出了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重建战后和平进步民主的目标;根据材料中的“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可知,这份文献是《大西洋宪章》。故本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CD项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湖北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五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