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可以看出苏州盛泽镇商业繁荣胜过其他地方,故本题答案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废除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选;C项与历史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解体;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商业繁荣没有体现商品经营。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的商业·商业市镇的繁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根据“深淘滩,低作堰”的原则,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使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该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井渠    D. 坎儿井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查看答案

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查看答案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