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 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罗马法规定.凡与罗马没有签订友好条约的国家,该国公民均不受罗马法的保护,但各国大使例外。任何侵犯大使的人都要送交大使的国家听凭处罚。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B.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维护罗马帝国的霸权地位 D.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蒋廷黻曾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代表的抵抗派与妥协派发表了与当时多数学者不同的观点。此文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知识界对抵抗、妥协究竟孰利孰弊的争论。此争论在当时主要是针对
A. 国民政府围剿井冈山根据地红军 B.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停中日矛盾 D.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消极抵抗政策
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 推广民间俗语 B. 抵制白话文运动
C. 否定外来文化 D. 提倡文言文复兴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 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 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 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 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