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②活字印刷首创③儒家信仰重建④世俗文学兴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尺铁碾去瑶台雪,一弓弹破秋江云。中虚外泛搓成索,昼夜踏车声落落。”(元熊谷)诗中描写的是
A. 长安城东西织室丝织业生产的景象
B. 苏杭等地织造局丝织品生产的景象
C. 江南农村家庭棉纺织手工业生产的景象
D. 苏杭等地手工工场棉纺织业生产的景象
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A. 《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 《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 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 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 “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 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 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 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D. 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 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 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