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羼; 材料一:……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羼;

材料一:……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地承包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年l2月一l984年l2月)。这一阶段……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褰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年1月一l991年12月)。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年1月一l996年12月)。达一阶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开发却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的圈地过程有着详细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协议圈地运动、议会圈地运动和一般法令下的圈地运动三种圈地形式并再,保证圈地过程公正而有效地进行。英国的图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无论是从目的、方式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最后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

《中国的土地开发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的土地开发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异同点。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耕地大量被开发的原因。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的政策后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改革本身具有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中共“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分) (2)①动机基本相同:都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②性质不同:中国的土地开发必须服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需要;而英国的圈地运动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需要。③过程不同:中国土地开发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相比,前者管理法制不健全。④结果不同:中国的土地开发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相比,后者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面效果较好。(9分) (3)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占用农村大量耕地。②农村经济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上来,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它的使用权可以自由买卖。③由于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政策法规不健全,致使大量土地被滥开发。(7分) 【解析】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年l2月一l984年l2月)”,联系改革开放开始,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年1月 一l991年12月)。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联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等。 (2)可从动机、阶级立场或利益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再根据材料“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最后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分析。 (3)注意材料信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等,再加以概括。 考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创新和调整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渡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一一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述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和调整。

(4)概括说出以上内容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2009年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材料三春节联欢晚会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2009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材料四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要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求时髦”。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昧,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查看答案

廷寄是清代皇帝授命内廷寄发的一种谕旨。其有关告诫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封面上书军机大臣字寄某官开拆传谕某官开拆19世纪末廷寄开始逐渐被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

A. 电话在中国普遍使用

B. 清朝统治被推翻

C. 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D. 电报的广泛使用

 

查看答案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

A. 丘吉尔和斯大林    B. 罗斯福和斯大林

C. 罗斯福和邓小平    D. 杜鲁门和毛泽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