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末科举考试把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此时“西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因此,材料是在强调“中体”,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故B正确;近代教育体制是在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故A错误;清廷就没有背离过国学,故C错误;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居于主流地位,故D错误。学科&网 【考点定位】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中体西用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理解,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本题契合了“西学东源”和“中体西用”的历史学术热点问题。材料给出的论题实际上反映的是“西学东源”,该理论来源于传统的“中国”观念,华夏文化中心观念预设了华夏文明优越于任何异域文明,因而在处理来自西方的学术上严防“以夷变夏”,维护华夏文化的独尊地位。“西学东源”给予西学以合法的地位,从而为“中体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 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 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 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 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查看答案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