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2013·广东文综·38)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A. 沉重打击西欧的制造业 B. 导致西欧白银大量外流
C. 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 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 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 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 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新航路开辟以后,远东地区的海上航运逐渐频繁。某国船员在经过台湾海面时,高呼“福尔摩沙”,即“美丽之岛”。这里说的某国船员最有可能是( )
A. 西班牙人 B. 葡萄牙人 C. 荷兰人 D. 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