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推动了美国早期宪政秩序的建立。阅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推动了美国早期宪政秩序的建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87年9月17日,制宪会议最后一天)主席起立,谈起这个问题。他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现在,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不过,他禁不住表达他的愿望:应该采纳刚才的这个建议。……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过众议员人数太少,不足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承认,他一直觉得,这是宪法中易于引起反对的部分之一;迟至此刻,他才支持这项修改意见,认为意义重大,看到它被采纳,会带来许多满意(麦迪逊注:主席介入制宪会议讨论,这是唯一的一次)。

——(制宪会议参与者)詹姆斯•麦迪逊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材料二华盛顿在1791年第一次使用否决权,否决了国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选举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提案,理由是不合宪。……1791年2月,国会依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中关于国会有权通过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的原则,通过了建立合众国银行的法律。华盛顿在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之前,为慎重起见,向内阁成员征询建立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第二届华盛顿政府期间,有组织的派别在国会内已经公开出现……在1796年发表的离职演说中,华盛顿指出,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人类的弱点……一派为了保证自己政治上的安全,必然要绝对地剥夺另一派的自由,最终导致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受到剥夺。

——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为何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据材料一,指出华盛顿惟一的一次介入制宪会议讨论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华盛顿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对待党派政治的态度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与建国”的视角,说明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的理由。

 

(1)说明:制宪会议参与者鉴于他的威望和主席身份,希望他缄口不言; 制宪会议讨论激烈,他不介入讨论能更好协调、平衡各方关系。 原因:他希望采纳增加众议员人数的建议,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在制宪会议结束之际,他希望宪法能更易于获得支持和通过。 (2)原则:“合宪性”原则,依宪治国。 态度:摒弃党派偏见,反对党派倾轧(或反对结党营私)。 原因:结党营私是人类局限,危害人类自由; 可能引起联邦分裂(或危害联邦统一) (3)理由: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为美国早期宪政秩序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可以从会议的参与者鉴于华盛顿的威严希望他缄口不言这个角度回答;另外还可以从制宪会议讨论激烈,他不介入讨论能更好协调、平衡各方关系这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由“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过众议员人数太少,不足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承认,他一直觉得,这是宪法中易于引起反对的部分之一;迟至此刻,他才支持这项修改意见,认为意义重大,看到它被采纳,会带来许多满意”分析概括得到:他希望采纳增加众议员人数的建议,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在制宪会议结束之际,他希望宪法能更易于获得支持和通过。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华盛顿在1791年第一次使用否决权,否决了国会提出的一项关于选举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提案,理由是不合宪。……1791年2月,国会依宪法第一条第八款中关于国会有权通过一切“必要的和适当的”法律的原则,通过了建立合众国银行的法律。华盛顿在签署国会通过的法案之前,为慎重起见,向内阁成员征询建立合众国银行的“合宪性”的意见。”可以概括出华盛顿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合宪性”原则,依宪治国。第二问态度由“华盛顿指出,结党营私是人类的通病,也是人类的弱点”可以分析出是反对结党营私。原因可以由“一派为了保证自己政治上的安全,必然要绝对地剥夺另一派的自由,最终导致全社会所有人的自由受到剥夺。”分析出是认为结党营私是人类局限,危害人类自由;可能引起联邦分裂。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革命视角分析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这一史实进行阐述。从建国视角分析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的分析从华盛顿主持制宪和就任总统,为美国早期宪政秩序建立做了重要贡献这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材料二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

材料四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汉化程度更为增高,至宣武、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

 

查看答案

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影响了世界,也影响了英国自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帝国的领土扩张有所缓和,“自由帝国主义”理论甚嚣尘上。多数英国人认为,自由贸易是英国最大的利益所在,与其保护帝国,不如保护海上通道。在这种思潮影响下,英国实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的商品打开门户。

——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由于其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对廉价进口食品的依赖,以及不愿接受超国家权威的心态,所以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政府都不加入共同市场(即欧洲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持续落后于其他欧洲大国之后,促使英国政府在1963年寻求加入共同市场。然而英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因为英国本身及其公认的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对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领导权构成威胁。直到1969年戴高乐退出政坛,英国才获准加入。

——【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推行“炮舰政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球化进程中英国的选择”。(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标志

终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德国入侵苏联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珍珠港事件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1945年9月2日

苏联对日作战

1945年8月8日

苏军出兵中国东北

1945年9月2日

 

 

材料三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的局限。简要概括辛亥革命“垂之青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承担的历史使命。

(3)“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长征”的目标有何发展?综上所述指出近代以来“长征路”的本质含义。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各家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是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

——闫志《历史突围:图说春秋战国》

材料二他(韩非)理想中的境界是,“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老天生民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就设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于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变善,君王的天职就是通过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编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会教化的理论根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为达目的,他提出了哪些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韩非子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主张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及理由。为此,汉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

 

查看答案

《唐璜》从出版之日起,便在整个欧洲大陆造成了风暴一般的影响。鲁迅说,“其力如巨涛,直薄旧社会之柱石。余波流衍”。一时以拜伦为自己模仿的最大对象,写出自己心中“唐璜”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典型的如

A. 雨果《巴黎圣母院》    B. 海明威《老人与海》

C.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D.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