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l: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初,实行的以均田制为基础上的租庸调制,“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上所产,绫、绢、纥各二丈……凡丁,岁役一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后来地主兼并愈来愈剧烈.官府贪暴愈来愈凶猛,农民受到租庸调法的压力也愈来愈严重。天宝年间,均田制早不存在,调查丁口并无实际意义,也就无须造户籍,实行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法。安史之乱以后,户口削减,向乡里按丁收税己不能行,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按亩定税,改变以人丁为本的旧法,分夏秋两季收税,为两税法开先例。
780年(建中元年),唐德宗行两税法.要点是:量出制入;商贾在所在州县纳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定居的人,分夏、秋两次纳税;两税都按钱计算;租庸调及其他一切税目全部废除。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l)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的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彼此冲突,相互矛盾……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观点的理解,并结合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直接获得当时最发达的西欧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大规模流入。美国获得广大西部疆域后,其国内自然资源可以充分供应并满足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使它在崛起过程中不会因为资源短缺而中断经济增长。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后期的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这使美国的生产力和企业管理制度处于不间断的创新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上很快超过欧洲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从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而无疑最为重要的是,国内充足的不断增长的内需作为美国经济最强劲的拉动力,其经济活性之强大,拥有对经济环境变动较强的抵抗力和巨大的缓冲空间。
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没有成为英国霸权及其殖民体系的直接挑战者,在两次大战中都成为英国的主要盟友。美国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自然衰落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相反,德国和日本却充当了对英国霸权的挑战者,这不仅导致德、日崛起的失败,而且掩盖了美国崛起的巨大后果。在美国上升为新霸权国家的同时,构建了新的国际体系和国际关系理念,加着辅助的经济军事政策,从而稳定了美国长期作为世界领导的地位。
——摘编自《论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原因。
材料二自地缘政治时代到来之后,世界最强国家和世界最强新兴国家之间总是存在紧张局面,没有哪个大国愿意把第一的宝座拱手让出.头号强国和平地将其位置让给第二强国的一个例子是英国19世纪晚期允许美国超越它。
今天的情况则不同,第一强国是美国,是西方的旗手.正在快速追上的第二个强国是中国,一个亚洲国家.如果中国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超过美国,这将是两个世纪以来一个非西方国家首次成为第一强国。
很少有美国人认为,中国和平崛起是由于中国的地缘战略敏锐或者是美国的地缘战略失误。主流的看法是美国对中国相当慷慨,允许中国和平崛起,因为美国是一个善良、慷概的国家。
——《外媒称中国崛起是因美国忽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主流看法的不合理性。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与中国崛起的共同之处。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己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选项符合此处修补、修正的分别是
A.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世贸组织 B. 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联合国
C.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成立欧洲共同体 D.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立北约
1961年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次日凌晨,由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和武装的1500名雇佣军从危地马拉出发,在美国飞机和军舰的掩护下,登陆古巴南部猪湾,企图推翻古巴政府,但最终被击溃,史称“猪湾事件”。该事件爆发的背景是
A. 古巴导弹危机激化美苏矛盾
B. 北约集团成立加大武力干涉
C. 美国实力下降实行战略收缩
D. 冷战局势加剧促使对抗升级
1922年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这反映出
A. 列宁高度重视诗歌的宣传功能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危害
C. 莫斯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D. 人们对新经济政策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