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成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成方式为×××”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 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扩张

C. 工业革命的进行

D. 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B 【解析】试题分析:本提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这种“新”的命名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新掠夺的土地上命名的,是殖民扩张的结果。选项ACD不能从地名命名中体现。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早期殖民扩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地区与世界的联系逐渐密切,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美洲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

B. 美洲的金银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C. 美洲原有的人种结构随着欧洲殖民活动而改变

D. 美洲地区成为英国独占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条

1833年8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郭士力任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

第二条

1872年4月

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

第三条

1895年8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万国报刊》在北京创刊。

第四条

1905年11月

《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第五条

1931年12月

《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第六条

1941年5月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答案】示例1:选择第一、二条信息。

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

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鸦片战争后,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

示例2:选择第三、四条信息。

主题:甲午战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

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斌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作好舆论准备。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

示例3:选择第五、六条信息。

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进行积极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首先明确设问的要求,即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信息,选取二条信息,拟定主题。选取的二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

点晴解题时紧扣表格的六条信息,选择其中的两条信息,结合相应的史实分析归纳即可。

【题型】连线题
【适用】困难
【标题】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采取“官督商办”形式。……企业虽设有商董,但实际上,这些商股代表“全以官派行之”。就分配制度来看,“官督商办”企业普遍采取“官利”形式,规定自股东入股之日起,不论盈亏,每年都必须按规定向股东支付固定利息。随着1883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近代中国第一次“公司热”便开始退潮,“官督商办”企业也逐渐成了洋务派官僚的私产。

第一部《公司法》颁布后,“公司热”再次掀起。……公司制的有限责任、短期内迅速筹集资本及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优点,更能适应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层管理人员安排方面,都体现出更为浓厚的家族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家族公司通过公私合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演变成国营企业。

——摘编自周春平《论近代中国公司制演变过程》

材料二1992年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舆论环境逐渐放松,下海经商的规模不断扩大,终于在90年代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经商浪潮。……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提到:“陈东升,1992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宏观经济,下海创嘉德拍卖公司,他还募资创办泰康人寿保险公司;陈东升的大学同学、任职于中南海的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毛振华于第二年下海创办中国第一家评估公司——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在物资部对外合作司工作的田源是比他俩高三届的校友,他是政府系统中对期货最有研究的专家,于1992年底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原军医大学教授赵新先凭借自己的知识研制出“三九胃泰”并在深圳开始创业;在惠州,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里开辟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这家工厂日后就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

——吴楠《改革开放后的下海经商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两次“公司热”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1992年“公司热”出现的原因与特点。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公司热”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

中国的小麦价格

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析造成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摘自《中英经济对比》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英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中国价格平稳原因:农耕经济高度发展;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货币供应充足,金融市场稳定。

英国持续上升原因:十八世纪英国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农业结构的调整;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扩大了国内外市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2)趋势:中国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变化,英国人均收入急剧上升,增长速度远超中国

影响:(1)中国:固化了农耕经济的基础;维持了封建政权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转型);限制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英国:扩大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新兴力量的壮大;加速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可知18世纪后50年间中国价格平稳、英国持续上升。并结合中英两国社会的所学知识即可从农耕经济、政治经济稳定、重农抑商等方面分析中国的原因;再从农业结构圈地运动和殖民扩张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分析英国的小麦价格变化趋势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17001800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可知中国人均收入没有明显变化,英国人均收入急剧上升,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农耕经济封建政权的政治稳定、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等方面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再从国内外市场社会阶层的分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革命等方面分析这一变化对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

第一条

1833年8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郭士力任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

第二条

1872年4月

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

第三条

1895年8月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万国报刊》在北京创刊。

第四条

1905年11月

《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第五条

1931年12月

《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第六条

1941年5月

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两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明州地处东南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宋代与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主要港口,在宋代对外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宋浮化三年(992年),两浙路市舶司迁至明州,其对外贸易地位迅速上升,明州市舶务一度成为两浙地区唯一从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直到南宋灭亡。宋代时明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迅速崛起,大规模兴修水利,为明州商贸活动提供了保障,也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隋朝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唐代又开凿了宁波到杭州的杭角运河,明州经济腹地更加扩大了。浙东运河的开通,使明州实际上成为大运河的南端终点,加强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扩大了明州的经济腹地。

——摘编自朱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贾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叶外贸易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新式工厂制度所带来的高效率,莫定了上海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地位,成为贸易重心巩固的物质基拙。19世纪60年代,外资保险公司、批发公司、拍卖市场、期货交易等新型组织形式和交易手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上海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导致其他区域的交易市场向上海转移。中外商人在租界内的活动摆脱了中国传统政策的约束,促进了资本的流入及各类近代企业的兴办。与此同时,上海一方面作为新开放的口岸,社会风尚受传统势力束缚较少,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较为理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西方人进入上海的预期风险。上海又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其易于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而加速了正式的及非正式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孙玉琴《简述近代上海汁外贾易中心地位的形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州和上海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明州和上海的发展轨迹,概括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答案】(1)明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经济发展迅速;运河的开通。上海: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程度高;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社会风气开放。

(2)变化:由在世界区域市场中占据主导到沦为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由主动开展对外贸易到被动开放。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使中国日益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明州地处东南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明州市舶务一度成为两浙地区唯一从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浙东运河的开通,使明州实际上成为大运河的南端终点”、据材料二“新式工厂制度所带来的高效率……提高了上海市场的专业化程度……社会风尚受传统势力束缚较少,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较为理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地理位置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运河的开通等方面概括明州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再从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专业化程度社会风气等方面概括上海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2)本题据材料一“宋代与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主要港口”、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世界区域市场主导到沦为世界市场的经济附庸的角度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文化交流工业文明的传播社会转型和近代化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方面分析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并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中英小麦价格(单位:每公石公分银)

年代

中国的小麦价格

英国的小麦价格

1701——1710

1711——1720

1721——1730

1731——1740

1741——1750

1751——1760

1761——1770

1771——1780

1781——1790

1791——1800

25.20

24.17

23.34

26.16

29.88

42.74

44.96

29.73

42.01

51.29

65.20

68.21

61.60

55.76

46.08

63.05

73.44

84.19

88.21

138.56

 

 

(1)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实际,分析造成18世纪后50年间中、英两国的小麦价格变化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

——材料一、二均摘自《中英经济对比》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对中英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两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全国百强校】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明州地处东南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宋代与日本、高丽,以及东南亚各国贸易的主要港口,在宋代对外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宋浮化三年(992年),两浙路市舶司迁至明州,其对外贸易地位迅速上升,明州市舶务一度成为两浙地区唯一从事对外贸易的管理机构,直到南宋灭亡。宋代时明州人口大量增加,经济迅速崛起,大规模兴修水利,为明州商贸活动提供了保障,也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隋朝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唐代又开凿了宁波到杭州的杭角运河,明州经济腹地更加扩大了。浙东运河的开通,使明州实际上成为大运河的南端终点,加强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扩大了明州的经济腹地。

——摘编自朱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贾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叶外贸易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新式工厂制度所带来的高效率,莫定了上海在中国近代经济中的地位,成为贸易重心巩固的物质基拙。19世纪60年代,外资保险公司、批发公司、拍卖市场、期货交易等新型组织形式和交易手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上海市场的专业化程度,导致其他区域的交易市场向上海转移。中外商人在租界内的活动摆脱了中国传统政策的约束,促进了资本的流入及各类近代企业的兴办。与此同时,上海一方面作为新开放的口岸,社会风尚受传统势力束缚较少,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较为理性,从而大大降低了西方人进入上海的预期风险。上海又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其易于接受新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因而加速了正式的及非正式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孙玉琴《简述近代上海汁外贾易中心地位的形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州和上海在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明州和上海的发展轨迹,概括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近代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